这里是黑龙江
这里是冰城阿什河街9号
黑龙江共青团 x《新青年》
陪你一起·来嗑了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
《来嗑了·朋友》特辑
展开剩余86%文章:张淑丽 主播:路馥瑶
点击聆听故事
心灵驿站·特辑
主讲老师:张淑丽,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黑龙江省心理学会会员、黑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
语言记录光阴的故事,也描摹着岁月的变迁。在火热奔腾的时代,年轻人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生活作序?又有哪些词语会引发年轻人的青春共鸣呢?
由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澎湃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青年十大热词”中,“松弛感”赫然上榜,成为时下青年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新主张。
那么,什么是“松弛感”?它缘何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而成为重磅热词呢?
“松弛感”一词,最早见于一篇博文。博主目睹一场状况百出、令人抓狂但却没有一个人气急败坏、彼此怨怼的家庭旅行,家人间平和的行事风格不禁令博主感叹,“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引发网友们热议,继而火遍全网。一时间,无论是自在随意的松弛感穿搭,还是美得漫不经心的松弛感妆造,抑或是不刻意不逢迎的松弛感职场,大家都酣畅淋漓地抒发对“松弛感”的诠释与表达。
“松弛感”是什么?是安之若素的处世态度,是气定神闲的生活哲学,是不拧巴、不内耗、不纠缠的人生智慧,是对淡定、从容、释然的渴望与追求。从心理学来说,没有哪个明确的概念可以与“松弛感”相适配,但却与人的情绪管理和抗压调节密切正相关。松弛感其实就是在面对焦虑或压力时,能够不被情绪裹挟,平和克制地解决问题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不焦虑、不推诿、不情绪化。在心理学中,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将来有可能出现不利情境所产生的一种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如紧张、不安、恐惧、焦躁等。作为一种“应激”反应,焦虑是很常见的情绪体验。而“松弛感”,其实就是遭遇应激事件的一种反应模式,表现为稳定的情绪内核以及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可以在焦灼混乱中不被干扰,从容不迫地厘清头绪、破冰出圈。
那如何才能拥有“松弛感”呢?
首先是允许一切发生。生活不总是风平浪静的,要允许意外出现,接纳所有无常。不必掌控一切,不要战战兢兢。“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这是人生的修行。
其次是学会降低预期。试着收敛欲望,试着豁达以对,凡事不设限、不纠结。“道在箪瓢端自足,心闲天地本来宽”,要学会放轻松,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最后是悦纳自己的每一面。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刚好配得上我们的很多面。承认自己的普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谁又能面面俱到呢?这不正是生活的真相吗?不要将精神绷得太紧,别和自己较劲,悦人悦己,进退皆安。
其实,有松弛感固然很好,但是没有也没关系。限量版的人生,什么状态都不影响我们感受这独一无二的旅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慢慢来。生命本就是一场盛大而独特的演出,按自己的节奏来就好。
所以,不在意自己松弛与否,也是一种松弛。不强求,也是人生大智慧。尽我所能,敬我不能,在时光里雕刻自己,打磨期待中的自己……
好好生活,好好蓄力,
好好做自己!
主播说
读至此篇,我对“松弛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一种可修炼的生活状态——不被情绪裹挟,在压力中保持平和,在混乱中从容破局。
“松弛感”的流行,恰是当代年轻人对抗焦虑的写照。从家庭关系到职场穿搭,人们对“松弛”的追捧,本质是对不拧巴、不内耗的渴望。但它并非躺平或佛系,而是允许意外发生,接纳生活的无常;降低过度预期,不和自己较劲;悦纳不完美,承认平凡也能活得舒展。
最触动我的是文末那句“不在意自己松弛与否,也是一种松弛”。我们不必为“必须松弛”而焦虑,正如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紧绷还是从容,都是生命的真实模样。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在尽力之后学会释然,在时光里慢慢雕刻自己。这或许就是“松弛感”的终极意义:与自己和解,与世界温柔相处。
原创栏目 | 《来嗑了·朋友》
策 划|徐 朝 武智勇
栏目编委 | 武智勇 贾程秀男
姚晶晶 韩金秋 耿赫宣
联合制作 | 团省委新媒体中心
省委奋斗杂志社《新青年》编辑部
文章来源|《新青年》2025年第3期
图片来源|笑微
审 核|于 佳
责 编|武智勇
发布于:北京市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