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至今依旧是一个谜。
根据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的统计,学术界至今已经有44种不同的推测结论,然而它们之间的差距却高达112年。因此,本文将避免追溯具体年份,而聚焦于事件本身。
01
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仅过了短短几年,就突然大病一场。根据史书记载,病因耐人寻味——姬发由于夜晚无法入睡,整夜焦虑。
但他为何焦虑呢?按照当时的形势,整个天下已经归属在他名下,怎会有焦虑的理由?
显然,焦虑来源于商王室残余势力的存在。为了彻底消除这一隐患,姬发决定将曾经的商王畿地进行拆分,分为四块领土。
展开剩余77%其中一块,他将其封给帝辛的儿子武庚,让他统领殷遗民,这是姬发的“怀柔政策”;其余三块,则分别交给他的三位弟弟: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和七弟霍叔处,各自监管一块。三弟、五弟和七弟所监管的地区便被统称为“三监”,这是一种既有软硬兼施的“胡萝卜和大棒”策略。
《史记·周本纪》中有云:“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长期的压力和不规律的生活最终导致姬发病重去世。其子姬诵继位,成为周成王。然此时的姬诵年龄尚幼,远远无法承担如此重任。那么,谁来帮助他管理国家事务呢?
当时,老三管叔鲜被安排在东边监视武庚。按照家族长幼的顺序,理应是周公旦来辅佐成王。但管叔鲜心生不满,认为作为哥哥的自己才应该担任辅政重任,而周公旦的作为显然是在图谋篡位。
就在此时,商王畿地区突然传出一则流言:“周公旦此人可不是什么好人,他恐怕对年幼的成王不利啊!”
流言的来源至今无法考证,但从局势推断,幕后主使不难猜测。
很可能是一直被软禁在周国的武庚。只要管叔鲜能忍不住,发动兵变,武庚便可趁机从中渔利。
对于管叔鲜而言,流言的真假并不重要,眼下的目标就是除掉周公旦,流言恰恰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
于是,众多图谋者的利益交织在一起,终于点燃了周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政治危机。
02
此时,周公旦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一方面,他迅速联合了太公望(姜子牙)与召公奭的支持。
太公望,作为姬诵的外祖父,是周朝的坚定保皇派,他不仅是周成王的亲外公,更是姜姓部族的首领。在周朝建国前,姜姓部族已经在周朝的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
另有考证指出,姜姓的势力甚至有可能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深根固柢,战国时期的史学家虽然常刻意贬低太公望,但真实历史远非他们所编的传奇故事。
另一方面,周公旦召集了自己的其他弟弟们召开了一场“团结大会”。由于相关文献的缺失,今天我们难以还原战争的具体过程,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场内乱持续了三年之久。
最终,武庚和管叔鲜被斩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则遭到严厉训斥。
这场内部叛乱后,周公旦采取了更加严密的分化政策,试图进一步加强周朝的统治地位。
03
1. 周公旦继续拉拢商朝旧贵族,在豫东地区建立了宋国,这为周朝在原商地的统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进一步分化商朝的基层社会。他将六个氏族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伯禽,带领他们迁往鲁国;再将七个氏族分封给康叔,迁往卫国;余下的人则迁往洛邑,由周朝直接监管。在这些被监管的商遗民中,周公旦继续推动分化,不仅吸纳那些表现出色的人士进入周朝官场,而且对于不服从者则采取严厉打击措施。
3. 他还再次对商王畿地区进行拆分,将原本的领土划分给各个周边国家,例如将主体部分交给卫国,北边一部分分给燕国,东边则由邢国与齐国共同管理。尽管宋国保留了名义上的公爵头衔,但其领土已被分割成多个飞地,已无法形成实际控制。
4. 同时,周公旦通过与商国的诸侯国结亲联姻,加大了对商盟友的打压力度。
5. 最后,他采取了最为独特的一招——根据甲骨文的解读,商人认为“天”是自然的力量,而“帝”才是命运的主宰。而周公旦将“天”与“帝”合二为一,赋予“天”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让“天道”成为了周人取得天下的合法依据。他在此基础上标榜周朝的统治,是因为周人拥有“德”,而纣王失去天下则是“自作孽”。
几百年后,孟子依然在提倡“闻诛独夫纣,未闻弑其君”的思想。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布局,周公旦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光辉形象,也为周朝的“成康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回顾了周朝建立后的复杂政治斗争及周公旦如何利用内外力量来稳定政权,同时为后代的“成康之治”铺设道路。
发布于:天津市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