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就公开点名国内汽车行业0公里二手车的乱象。
所谓的0公里二手车,指的是新车刚从生产线下来就被注册、上牌,连一公里都没有开过,然后就被以二手车的名义在市场上销售。
魏建军当时提到,全国至少有3000至4000家经销商通过二手车平台参与这类交易。
不过,当时魏建军说的并不详细,也可以说,是不敢说的太详细,只是说这是国内车企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的。
就在不久前,某社发文揭露国内0公里二手车真相:在2024年中国出口的43.6万辆二手车中,有90%都是这种“零公里二手车”。这意味着,有将近40万辆崭新汽车被伪装成二手车,流向了海外市场。
这个操作最早开始于2019年,这一年国内放开了二手车出口政策,之后一些地方政府以及车企迅速嗅到了“商机”。对车企来说,通过将新车注册为二手车,车企和经销商不仅能够快速清掉库存,还能利用出口ZC漏洞,获取BT或睡收优惠。
在瓜子二手车、懂车帝等多个二手车平台,都能看到表显里程 0.01 万公里的二手车。其中,有些车辆甚至连运输保护膜、内饰膜都尚未撕掉。据了解,“0 公里二手车” 既涵盖燃油车,也包含新能源车型。不过,由于大部分新能源车不用交购置税,给大批量新车上牌时没有资金压力,因此相比燃油车,更容易出现 “0 公里二手车” 的情况。
“0 公里二手车” 的来源
厂家 “资源车”
车企为处理库存或老款车型,会通过大客户销售渠道以较低价格批量出售车辆,即 “资源车”。这些车常被直接运到二手车市场,有的虽未登记上牌,但因已算入销量,只能以二手车身份销售。近年来,国产品牌尤其是新能源车企的资源车数量明显增多,因其库存车受电池衰减影响,存放时间越久损失越大,车企更急于处理。
4S 店 “冲量车” 或 “包牌包税车”
在汽车销售领域,“冲量” 是经销商为完成厂家销售目标采取的措施。许多 4S 店会给车辆上牌以营造已售出假象,这些车虽未真正上路行驶,却在法律上被归为二手车。此类 “准新车” 通常因 4S 店冲量或清库存产生,价格比新车有一定优惠。
直营品牌 “退定车”
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采用直营模式的新能源车企,多采用 “先付定金后交付” 的销售模式。部分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因各种原因取消订单,若有二手车商接手订单并补齐尾款提车,厂家通常乐意成交。此外,还有品牌鼓励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购车并将新车 “返租” 给店内作为试驾车,1 至 3 周后,大部分此类车辆会流入二手车渠道,成为广义上的 “0 公里二手车”。
国内市场现状:规模惊人,影响深远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4 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 1961.42 万辆,同比增长 6.52%,但该数据未涵盖 “0 公里二手车” 数量。业内专家估计,目前市场上流通的 “0 公里二手车” 数量可能已达全部二手车交易量的 5% 至 8%。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还显示,2024 年二手车市场中 “登记≤3 个月、里程≤50 公里” 的车辆占比飙升至 12.7%,四年激增 7.2 个百分点,相当于每 8 辆二手车中就有 1 辆是 “刚上牌就转手” 的准新车。在懂车帝、瓜子二手车等交易平台上,涉及此类车辆销售的商家数量多达三四千家。在一些二手车商的视频宣传中,其门店停车场内停放着数百辆覆盖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再到豪华品牌的 “0 公里二手车” 。
“0 公里二手车” 的出现,表面上实现了主机厂化库存、经销商增业绩、二手车商降风险等 “多赢” 局面。但实际上,其背后反映出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问题。大量 “0 公里二手车” 流入市场,可能会对新车价格体系造成冲击,影响消费者对新车价值的认知,同时也可能扰乱二手车市场的正常秩序。以 2025 款智界 S7 为例,其准新车价格仅比新车低 4 万元,而 2024 款沃尔沃 S90 在行驶仅 100 公里后价格就暴跌 16 万元。这种 “新车二手价” 的异常现象,不仅导致消费者对新车价值产生认知偏差,更极大削弱汽车品牌的溢价能力。 此外,对消费者而言,购买 “0 公里二手车” 虽价格优惠,但可能面临权益受损风险,如新能源车型的终身质保、免费充电等权益通常与首任车主相关,购买二手车意味着丧失这些权益,且车辆再次出售时残值率可能更低。
背后问题重重,亟待整治规范
部分二手车商利用车辆置换补贴规则,通过报废车置换方式获取 1.5 至 2 万元国家补贴,这种操作虽具短期经济效益,却可能扭曲政策设计。例如,《2025 年北京市进一步推动汽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规定,对报废符合条件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 2 万元,对报废符合条件燃油乘用车并购买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消费者补贴 1.5 万元。部分二手车商凭借掌握的报废车辆资源,通过 “报废车置换零公里二手车” 的操作套取补贴 。
同时,“零公里二手车” 成为部分车企美化财报的工具。当前车市 “内卷” 加剧,新车上市与迭代节奏显著加快。乘联会等机构以 “上牌量”“上险量” 作为销量统计核心指标,车企通过将新车批发给经销商并完成上牌,即便车辆转入二手车渠道,仍可在数据层面计入 “已售”。这一操作本质是通过 “渠道填塞” 变相降价清库存,既能快速回笼资金缓解现金流压力,又能维持官方指导价的 “价格体面”,避免消费者因直接降价产生投诉。尽管此类操作在国内尚无明确法律禁止,却导致市场真实需求被数据泡沫掩盖,干扰产业决策与资源配置 。
面对这一乱象,监管部门已迅速采取行动。今年 5 月,商务部召开专题座谈会,明确要求打击虚假销售、套取补贴等违规行为,并强化车辆登记信息溯源管理。从政策治理方向来看,未来或将从 3 个维度系统施策:其一,通过立法明确 “零公里二手车” 的法律界定,从源头堵住补贴套利漏洞;其二,建立全国性库存预警机制,对库存超标的车企实施生产资质动态管控;其三,推动汽车行业收入确认标准从 “过户登记” 转向 “实际交付消费者”,从财务制度层面杜绝数据造假空间 。
在监管发力的同时,行业自律也在积极发挥作用。部分车企已主动调整考核机制,摒弃 “压库式” 的销量目标设定方式,转而以终端真实交付量作为返利依据。例如,某合资品牌 4S 店将库存周转周期从 90 天压缩至 45 天,从源头上减少 “零公里二手车” 的产生。与此同时,头部二手车交易平台也在强化质检标准,要求商家必须公示车辆首次上牌时间、完整保养记录等核心信息,通过透明化运营降低消费者的交易风险 。
购买建议
若消费者考虑购买 “0 公里二手车”,需注意以下几点:
检查车况与手续
仔细检查车辆外观、内饰有无损伤、污渍,查询维修记录,确认车辆有无抵押状态,避免购买到租赁公司非营运户的车辆。由于车辆可能因长期停放,出现电瓶亏电、轮胎老化等机械损耗问题,部分商家为促成交易,往往刻意隐瞒此类瑕疵。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辆可能存在债务抵押、历史事故等潜在隐患,若消费者未通过专业渠道核查车辆维保记录及权属状态,极有可能陷入法律纠纷或承担额外维修成本。
权衡捆绑销售
部分 “0 公里二手车” 销售可能捆绑二手车贷款、车险或其他附加条件,消费者需根据自身需求权衡利弊。
明确质保差异
对于新能源车型,要了解第二任车主享受的质保权益与首任车主的差异,避免后续维修成本过高。多数车企将终身质保、免费保养等服务权益严格限定为首任车主,而 “0 公里二手车” 在交易前已完成注册过户,导致消费者无法享受原厂服务保障 。
“0 公里二手车” 这一现象,是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多种问题交织的产物。消费者在面对这类特殊车辆时,务必保持谨慎,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理性的购车决策。而整个行业也需在监管与自律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