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国民党发起了震惊国内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军长叶挺被反动派扣押,副军长项英在带领部队突围时,遭遇叛徒背叛,英勇牺牲。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新四军的另一位领袖袁国平果断行动,振臂高呼,带领残存的部队继续向北突围。然而,突围途中,敌军从四面八方疾风骤雨般的子弹铺天盖地而来,情况极为危险。
袁国平,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湖南一个贫困家庭。虽然家境贫寒,物质匮乏,他却没有像大多数农村孩子那样因贫困辍学,而是通过奖学金完成了小学学业。16岁的他在1922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并受新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爱国运动,逐步形成了自己坚定的信仰。此时的他,深知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已关乎自己的未来,他决心为之奋斗。
1925年秋天,袁国平离开家乡,南下广州,成为黄埔军校四期的学员。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他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开启了自己充满血与火的戎马生涯。大革命失败后,袁国平没有气馁,继续积极参与多场武装起义,并领导了多个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0年,他被任命为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并兼任红8军政委,开始为红军的政工工作付出心血,并因政工成绩获得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展开剩余69%经历了长征的艰难困苦后,袁国平于1935年到达陕北,他参与创办了红军军校,并在校内担任重要职务,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随着国共合作的恢复,他被委以重任,前往新四军,负责政治工作,为新四军的壮大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袁国平的政工经验和忠诚奉献,使他成为新四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41年初,国民党突然调动兵力,派遣数万大军对新四军进行突袭。当时新四军人数只有几千,兵力差距近乎10倍。这场突围战异常惨烈,敌人的袭击来得异常突然且猛烈。在动员大会上,袁国平慷慨激昂地说道:“若剩100发子弹,其中99发留给敌人,剩下的1发则留给自己,决不为俘虏!”他誓言与敌人同归于尽。
突围途中,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英勇牺牲。在危急时刻,袁国平接过重担,指挥部队继续向北突围。然而,突围至一山坡时,敌人火力极其猛烈,袁国平身中数枪,身体失去支撑,重重摔倒在坡底的草丛中,昏迷了很长时间,直到后续部队发现并将其救起。
当战士们将袁国平唤醒时,他已经满身是血,伤势惨重。尽管如此,他的第一句话却是让战士们不要停下脚步,要尽快撤离,自己已是累赘,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战士们怎肯丢下这位一直受到敬重的首长,几名力气大的战士轮流背着他继续行进。纵使大多数战士已经牺牲,他们仍然坚持不放弃这个不可替代的领袖,一步步穿越山川,最终到达一座破旧的古庙。
然而,随着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袁国平的伤势也越来越严重,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他再次要求战士们不要背着自己,告诉他们,身上仅剩的7块大洋,可以作为最后的党费交给组织。尽管他已鲜血淋漓,战士们依然无比痛心,誓言不抛弃他。就在众人不注意的时候,袁国平悄悄地掏出手枪,将其对准自己的头部。他按照自己之前所说的誓言,终于用那最后一发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5岁。他的牺牲,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最为悲壮的一笔。
袁国平在牺牲前已结婚,妻子是位曾随军长征的女战士,夫妻俩育有一个儿子,名为袁振威。袁振威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长大后投身军旅,并在海军系统任职,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成为军中的栋梁。
发布于:天津市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