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郊外,一栋双层住宅静静地矗立在杂草丛中。这不是无人认领的遗产,而是被人主动放弃的"负资产"。
房主宁愿支付高额费用将其拆除,也不愿继承这份"礼物",因为拥有它意味着每年要缴纳数十万日元的固定资产税和维修费。这是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在2019年出版的《负动产时代》中描述的真实场景。
什么是负动产?传统观念中,不动产是财富的象征,是抵御通胀的利器。
但当房产需要持续支付各种费用,而本身价值不断缩水且无法脱手时,它就变成了不断吸金的"负资产"。这种转变背后,是人口结构、税收政策和市场规律的共同作用。
日本正在经历这样的时代。2023年,日本总人口比上一年减少90.8万,创有统计以来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29.6%,中位数年龄接近50岁。这种倒金字塔型人口结构导致住房需求急剧萎缩,除东京都市圈外,大部分地区房价持续下跌。
更关键的是,日本征收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房产持有成本高昂。一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人继承了一栋位于乡下的房子,每年需缴纳23万日元税款,但房子本身市值仅为200万日元。相当于每年支付超过房产价值10%的持有成本,这正是"负动产"的典型写照。
这种情况会在中国重演吗?我们需要理性分析。
当前中国与日本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最重要的区别是:中国尚未推出房地产税,房产持有成本相对较低。西南财经大学数据显示,中国家庭77.7%的财富集中在房产上,这种财富结构决定了房地产政策的审慎性。
但长远看,挑战确实存在。中国人口已于2022年出现负增长,老龄化速度加快。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0%。同时,中国城镇住房存量已超过350亿平方米,整体供需关系正在发生逆转。
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已经出现住房供应过剩的情况。这些地区面临年轻人口向大城市流失、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双重压力,未来可能面临房产价值重估。
然而,中国有着独特的制度优势和政策工具箱。我国的土地公有制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更多手段,包括通过规划调整、城市更新等方式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同时,我国正在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避免市场大起大落。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首先,房产投资的地理位置选择变得空前重要。人口向大城市群集中的趋势将持续,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仍将保持价值,但偏远地区的房产可能面临价值重估。
其次,资产配置多元化的重要性凸显。将超过四分之三的财富集中在房地产上,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国家都意味着系统性风险。增加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平衡风险敞口,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最后,政策前瞻性研究至关重要。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房地产税,但作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一直在进行。理性关注政策动向,而非盲目猜测,才是应对之道。
日本负动产时代的到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不会简单重复别人的历史。
但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规律提醒我们,房地产永远上涨的神话终将破灭,理性投资、多元配置才是财富管理的真谛。
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进入新阶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把握趋势、理性决策,才能避免重蹈负动产的覆辙。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更不是用来成为负担的——这一基本原则,无论在哪里都不会改变。
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